准间某些组分的定义也略有不同。以长毛片为例,GB方法中鹅毛8cm以上、鸭毛7cm以上称之为长毛片。IDFB方法中长度12cm以上或羽根长度超过10mm的羽毛称之为长毛片。JIS方法中长毛片为长度在6.5cm以上的羽毛。BS EN方法对长毛片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
成分分析不仅包括对样品中各组分含量的检测,还包括对样品种类的鉴别,由样品在投影仪下的结果形态决定其原料来源,究竟是来源于鹅绒还是鸭绒。鹅绒与鸭绒在外观上很难通过肉眼鉴别,但在价格、品质、保暖性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标准采用的方法均为投影观察法,根据棱节的形状、大小、棱节间的间距及分布情况来鉴别羽绒的种类,各国对于鹅绒中鸭绒的限量存在一定差异。GB要求鸭绒含量不得超过绒子总量的15%,鸭毛含量不得超过毛片含量的15%。
3 理化分析
羽绒的理化分析项目主要包括蓬松度、耗氧指数、透明度、残脂率、水分、气味等。其中蓬松度、耗氧指数、透明度是最常检测的三个项目,能直观地反映羽绒经过水洗工艺后的品质指标以及是否达到水洗的技术要求。
3.1 蓬松度
蓬松度是指在一定内径的容器内,一定量的样品羽绒(羽毛)在恒重的压力下所占的体积。通俗地说,是抗压的能力。蓬松度作为羽绒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能很好地体现其保暖性能。影响羽毛绒蓬松度的因素很多,包括羽绒中各组分含量、羽毛绒种类(鹅、鸭)、朵绒大小、水分含量、环境、温湿度、水洗质量等等。羽毛绒经长时间贮存、压缩等过程后,蓬松度会下降。而经过烘干、水洗、日晒等过程后,蓬松度又会提高。造成蓬松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或原料在包装运输途中受挤压,与原来的质量状况关系不大,若采用热风烘吹等方法前处理后再检验,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为了使检测得出的蓬松度数据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必须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各标准对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检测所使用的蓬松度仪有较大的差异,见表2、表3、图2。